• 百空間香港路:新維度解構建筑生命丨上海文創園區巡禮

    來源:房地產時報2023.6.13

    每一座杰出的城市,都會孕育象征時代精神的標志性空間,容納和引領文化藝術生活。在黃浦區香港路上,密度空前的畫廊、展廳們更是形成了高度的同業集聚,在東西方的當代藝術對話中達成思維的共振。毫無疑問,“藝術”是此地公共生活當仁不讓的主角。
    百空間香港路位于香港路117號,古樸莊重,頗具歐美風格,是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運營方上海百聯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在修繕百空間香港路時,再現了原有建筑的精神,同時也賦予了生動的商業形態。而今,地處“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百空間香港路作為上海城市的珍貴遺產,不僅訴說著歷史往事,更擔負著當代文創產業的發展重任。

    重現老建筑舊貌,重塑新功能

    香港路位于上海黃浦區,舊時因“銀行公會大樓”坐落于此而曾為上海金融中心,沿路分布有數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香港路歷史上東起圓明園路(現東起虎丘路),西至江西中路,全長310米。道路初筑于19世紀50年代,當時為虎丘路至四川中路段,名“諾門路(Gnaomen Road)”。1876年前分別向東、西兩端延筑,形成如今格局。1862年更名為“香港路”,沿用至今。

    在上海眾多中心城區小馬路中,地處外灘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的香港路是個挺特別的存在。民居和歷史建筑常常一街之隔,煙火氣與高大上在不經意間詮釋著上海的日常。目前,這條路極為低調,并不顯山露水。它寬度最窄處9.1米,最寬處也不過10米。因為這條路至今不通公交車,在外灘蘇州河一帶,相比沙美大廈的網紅流量,這里便保持了一種低調和精準藝術愛好者的雅致。
    香港路117號這棟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在1919年竣工初始由德利洋行設計為公共車庫。其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多層車庫設計,采用升降機來實現樓上停車。1930年,由英商印刷公司美靈登有限公司買入;1940年代末又改為柳蔭印刷所。建國后,大樓作為上海鞋帽批發部的倉庫使用。翻閱歷史,1994年,這里是凱恩賓館大樓。2019年對這里啟動了全面修繕。

    對這座建筑進行改造,是一個重新認識和發掘的過程,也是一個跨時空重新創造的過程。

    從歷史圖紙得知,本項目在近百年的歷史洪流里經歷了多次加建,由最初的三層加建至六層,因此四層至六層與整體風格略顯不協調。大樓北、西立面為外部重點保護部位,其他原有特色裝飾等為內部重點保護部位。對大樓外立面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歷史風貌的修繕恢復,外墻恢復水刷石表面,加建樓層部分涂以灰色涂料,并按歷史圖紙仿制鋁仿鋼窗,對外墻裝飾性的柱帽、窗臺、山花進行仔細修繕,維持簡潔莊重卻又不失細節韻味的風格。另外,首層朝著香港路一側以大面幅的玻璃窗打造明亮通透的大堂門廳,以提升樓宇的形象和品質感。

    室內裝修方面盡量做減法,來傳達老建筑本身帶給場所的靜謐感和一種簡約的美學。底層的門廳、二層至六層的電梯廳及公共走道、衛生間都采用冷硬利落的基調裝修。水磨石地坪、耐磨水泥地坪、清水水泥墻面搭配金屬、玻璃、鏡面,簡潔的邊界處理更突出了空間感。底層門廳采用石膏板吊頂,利用原設備留孔,對無梁的樓板不產生破壞,讓空間整體具有一致性。
    室內裝飾方面,盡量做到不影響原有的無梁樓板柱及柱帽,二層以上公共部位柱體僅做清洗處理,露出清水水泥面層。這種“袒露”,就像一個記憶的存儲器,將過去的一面真實地展現在租戶面前,凝固老的,注入新的,新中存舊,讓人可以回味歲月留下的痕跡。

    如今,大樓二層至六層空間內集聚了多家畫廊,成了“藝術倉庫”。運營方在尊重歷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將新業態、新功能融入歷史建筑。這樣不僅保留了歷史細節,還融入了現代創意文化元素,塑造了城市新的歷保建筑名片。漫步在這棟大樓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屬于這里的傳承脈絡和獨特的藝術設計,好似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卻又上映著當代城市的經典劇目。

    注重“生活美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

    近年來,隨著設計、廣告、傳媒、網絡等現代服務業迅猛增長,上班族們更希望在一個能夠激發創意靈感的空間環境中工作。舊樓新用、存舊續新,在繁華的鬧市中為公司求一隅有城市記憶的靜處辦公,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百空間香港路打造集咖啡/藝術展覽/展示型零售及辦公為一體的外灘新銳藝術聚集地……有趣的靈魂可以在此“任意妄為”。在這樣一個外灘新銳藝術聚集地,各家主理人發揮著自己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才能,熱鬧至極。

    咖啡店的主理人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方式,結合傳統與現代,平衡藝術與生活。他們希望能有一個作品,呈現著歷史感,帶著對未來的向往,述說對生活的熱愛,于是他們找到了這個答案:trova。trova希望在這條不吵不鬧的街道上,融入這棟建筑,擁抱這片社區,讓這個空間成為所有人的落腳處,不經意地發現,或是專程而來,都能找到自己最中意的味道。這不僅是一家咖啡店,也是一個展覽,主理人會定期與藝術創作者和設計師朋友們一起,將他們基于日常的思考,通過店內的家具、陳設傳遞給大家,去感受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有趣故事。

    由林明珠女士創立的藝術門畫廊,在促進東西方國際對話以及跨文化交流上一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如今已成為推動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藝術門為觀眾呈現美術館級別的高質量展覽,不僅擁有國際化的團隊,其影響力更是遍及全球,參加了科隆國際藝博會、弗里茨大師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等國際主流藝術展。藝術門即將呈現的群展《時間的形狀》將于6月8日(星期四)開幕,展覽作品來自藝術家:朱金石、倪志琪、王小松、陳彧凡、任日和朱佩鴻,探討時間如何成為藝術家創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微建工作室,由知名設計師宋微建先生主持。宋微建先生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國宇宙觀,使用有機更新、自然主義的方法,從“文化”和“原創”出發,以“復合”和“專業”見長。公司案例分布中國鄉村與城市,從新建筑到古建保護,從辦公餐飲到宅邸會所,從精品民宿到知名酒店集團,從歷史文化街區到國家級博物館等。

    談及為什么會選擇百空間香港路作為辦公地點,宋微建直言:

    在上海(工作),就肯定要選擇最有上海味道的地方。香港路這段路充滿煙火氣,可以說,我們一眼就看中這里的設計了。因為對比有些歷史建筑本末倒置的大量改造,它(百空間香港路)卻做得恰如其分,能把原先的風貌完完整整地呈現出來,作為設計師的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樣的感覺。

    我國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說:

    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

    或許就是這樣一個從形態、文態到業態都有特色的生活美學設計園區,才能吸引到一些更注重“生活美學”的企業和藝術家聚集在這里吧。建筑生態并不是孤立的水泥森林,當有趣的人慢慢注入,也會讓空間煥發出新時代的精氣神。對百空間香港路項目的運營方來說,這種建筑與人的流動,既有一絲“刻意”的頂層設計,更多的是人與建筑充分互動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空間生態。

    更多資訊

    亲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