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寧路上一座神秘石庫門小樓對外開放,曾存放“比黃金還珍貴”的文件檔案
來源:上觀新聞2023.6.27
上海靜安,中軸線西南側,一座莊重典雅的石庫門地標建筑巍然矗立,與緊鄰的商業地標靜安MOHO交相輝映,演繹出紅色文化與現代商旅的完美融合,這就是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這座紀念館第一次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現了中共中央秘書處在上海的奮斗歷程,再現了黨的秘書工作者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英雄事跡,成為展示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殿堂。6月27日,這座紀念館將舉行開館儀式,7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發生:神秘“小開”登報招租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書處在上海成立,作為中央機關日常工作的執行者、黨內機要工作的總匯者、上下級聯系的樞紐,可以說是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前身。中共中央秘書處按照黨中央對秘書工作“五個一切”的要求(即“一切工作政治化,一切工作集體化,一切工作系統化,一切工作科學化,一切工作必須帶督促性”),忠實履行文書處理、會務組織、文件管理、保密工作、交通工作、行政財務、黨內通訊等各項職責,在中共中央駐扎上海期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秘書處文書科文件保管處成立之前,黨中央各類文件主要都由個人攜帶和保管,很不安全。隨著各部委、各地每日呈報中央文件數量大幅上升,1931年初,在周恩來建議下,時任秘書處文書科工作人員張紀恩,以其父親名義、“小開”身份作為掩護,化名為“黃寄慈”,在戈登路文余里(今江寧路673弄10號)租下了一幢二層舊式石庫門住宅。中央秘書處遂在此設立閱文處。中央大量機密文件檔案,如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各種會議的記錄、中央各部委機密業務的文件、紅軍各部隊情況的匯報、中央領導的文稿、黨內出版物等,也均存放于此,這些文件檔案可以說是“比黃金還珍貴”。
此后,這里便承擔起重要文件資料的查閱、收發、保管及秘書處的部分機要工作,也成為中央政治局的一個秘密碰頭地點。周恩來、鄧小平、瞿秋白、張聞天、項英等領導人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和安排工作。
現珍藏于中央檔案館的《文件處置辦法》,就是1931年周恩來在此閱看文件時,發覺文件堆積過多而請瞿秋白草擬的。《辦法》規定了檔案分類、整理、編目、留存、銷毀的原則與方法,資料的收集、保管等要求,為秘書處的后續工作提供了指導,也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的白色恐怖下,重視檔案保護的深遠目光,以及堅定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心。
為了確保安全,亦為了方便工作,張紀恩和同為工作人員的妻子張越霞就住在樓下,時刻保障閱文處的安全。即使做了萬全準備、精心布局,在當時的上海,黨組織依然危險重重。1931年6月23日凌晨,江寧路上的這幢二層小樓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住在此處的張紀恩知道情況不妙,趕忙把灶間門邊的淘米籮拿下來,發出了警報。房門一開,一批中西巡捕蜂擁而入,張紀恩夫婦當場被捕。在龍華監獄內,夫婦二人一直沒有暴露身份,保護了同志和重要檔案。張紀恩后來獲刑,這幢小樓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保護:初心不改十三載
經過專家、學者多年艱辛考證、研究以及歷次市、區革命遺址普查、復核,2010年,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交含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情況在內的《關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重要遺址的情況匯報》。市領導要求對全市各遺址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切實落實相應保護與紀念措施。當年8月,靜安區將該處舊址公布為區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在此后的十三年里,靜安區歷屆區委、區政府都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多次聽取專題匯報、召開協調會。2013年,正式啟動舊址保護工作;2017年,舊址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對舊址進行搶險性加固工程。
2020年6月,秘書處機關舊址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兩層石庫門建筑,磚木結構,有著紅青相間的清水磚外墻,紅磚飾線門楣,巴洛克式觀音兜形式的山墻。沿街的東立面裝飾更為考究,外墻細部有西洋建筑的裝飾要素,懸挑陽臺有雕刻精細的極具中國韻味的木欄桿。此次修繕以歷史考證為本,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保護原則,最大程度恢復建筑的歷史原貌,提升了文物價值。修繕主要包括清水墻、曬臺、平瓦坡屋面、山墻雕花、觀音兜、室內墻面、地面馬賽克、木樓梯等。
舊址內部的原馬賽克地坪圖樣細致且繁復,但缺失和損壞情況嚴重。為確保修復效果,修繕團隊派遣技術人員前往廣東、江西等多個省份進行馬賽克實地取樣,并邀請文保、建筑等方面的專家多次“會診”,最終確認了自廣東尋找到的馬賽克所制成的小樣與原馬賽克在色澤、規格等方面最為匹配。經過各方的努力,確保了舊址馬賽克地坪的修復效果。2021年6月,考究到每一個細節的修繕工程竣工驗收。松散腐壞的部件被一一翻新的同時,石庫門獨特的西式時髦兼具中式典雅的韻味被完好保留下來,一座嶄新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展露于世。
發現:“對,就是這個感覺”
時光荏苒,五十年彈指一揮間。1982年5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約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黃玠然到滬尋訪當年部分中共中央機關舊址,黃玠然欣然同意,并邀請張紀恩等同訪。5月28日,在張紀恩的提議下,黃玠然與他去中央閱文處舊址(即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辨認,最終確定江寧路673弄10號即當年機關所在地。
2020年8月,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相關人員拜訪了當年陪同黃玠然和張紀恩尋訪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的工作人員夏順奎,再次確認了當時尋訪的情形及舊址所在地。夏順奎老人回憶,當時陪黃老、張老一起到江寧路秘書處機關舊址時,由于時間相隔久遠,周邊石庫門建筑都很相似,兩位老人只能邊尋訪邊回憶。直到步入673弄10號的天井,登上二樓樓梯拐角處,黃玠然摸著木質扶手說:“對,就是這個感覺!扶手、扶梯還是老樣子。”黃玠然與張紀恩當即留下了珍貴合影。
2021年,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征集到1989年中央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聯合拍攝的《中共中央地下檔案庫》(即中央文庫)。在這部珍貴的紀錄影片中,當時健在的中央文庫歷任守護者都在片中留下珍貴影像和采訪記錄,中央文庫的各個保存地點也都留下影像資料,特別是張紀恩老人再次回訪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也留下珍貴記憶。再次印證673弄10號即秘書處機關舊址所在地。這部塵封30多年的珍貴紀錄影片,經過精心修復、數字賦能,重煥光彩,發揮著其獨有的歷史價值。
傳承:玉汝于成綻新顏
2017年,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保護作為重點任務被列入上海市“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以及“一館五址”重要革命舊址修繕和保護利用工作,并要求辟建為紀念場館向公眾開放。靜安區精心謀劃,以“科學保護、整體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利用”為原則,由中共靜安區委宣傳部牽頭,區委黨史研究室作為建設主體,負責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籌建工作。2021年6月,中辦、國辦正式批復同意上海建設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
與此同時啟動的還有展陳設計及史料征集工作。作為長期基本陳列的主題展,不僅需要豐富的史料和文物,還需要有緊貼時代、吸引觀眾駐足的展陳設計。因此,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先后赴北京、廣東、湖北等地開展史料征集,分別從中央檔案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等處征集到近300余件珍貴史料。赴全國有影響力的革命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等實地考察參觀,積極借鑒近幾年全國各類展館中成熟的展覽手段與方法,精心設計布展。布展的每個環節、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展品、每一張圖片、每一段視頻、每一個場景都精心打磨,力求經得起受眾的評判、專家的鑒定、歷史的檢驗。展陳大綱撰寫工作歷經六年、十數次易稿,先后召開5次專家審稿會,3次報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認真落實好專家咨詢、史料核準、重大問題請示上報等要求,在此基礎上布設的秘書處史料陳列展做到了導向正確、史實精確、評價準確。
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史料陳列展以“忠誠與奉獻”為“綱”和“魂”。圍繞這條精神主線,展覽分為“青云萬里——發端和成立”“暗夜星光——堅守和發展”“淬火成金——忠誠和奉獻”三大部分。系統展示了黨的秘書戰線工作者忠于使命,深藏功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立下特殊功勛。謳歌了他們在艱難險惡環境中,對黨忠誠,無私無畏,默默奉獻的精神風范。展示手段上把握“守正”和“創新”的關系,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通過專題片、觸摸屏等擴大展示空間。把呈現和再現結合起來,通過情景黨課、主題雕塑增強觀眾的現場感、互動感、帶入感。把技術與藝術結合起來,利用裸眼3D技術打造《中央文庫》沉浸式黨課,豐富展覽的觀賞性,提高藝術水準和品位。
新的征程上,靜安區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用心用情用力把紅色資源保護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助力擦亮上海“紅色文化”金字招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靜安更大的貢獻。
更多資訊
-
上海最“年輕”街道,居民平均36.5歲,過半本科學歷,如何打造人才高地?2023.7.10
松江九里亭街道,轄區居民平均年齡36.5歲,本科以上學歷約占55.5%。充滿活力的人口結構和年齡結構背后,是中小企業數量占市場主體總量的70%以上,一大批青年創客在樓宇、園區里布局新賽道,打造新場景。… 查看詳情 >
-
“頂流”大樓有了空中花園!“民間林長”讓城市更新透綠意→2023.7.7
對標“建設新徐匯、再造新徐匯”目標任務,湖南街道結合“美麗家園”民生實事工程,堅持把推行民間林長制作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建立老舊小區花園綠地長效管理生動實踐。 武康大樓的露天平臺變身“空中花園” … 查看詳情 >
-
新增4家!松江這個科技園“未來之星企業”又添新丁2023.7.7
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未來之星”企業(第二批)名單日前發布。上海凱賢流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芯濤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睿觸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再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4家優秀企業入選。至此,園區“未來之… 查看詳情 >
-
大創智“出圈”密碼:從科技創新到文化輸出丨科技園區巡禮2023.7.6
當前,上海已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提升。在楊浦,科技園區散發創新活力,激發創業動力,成為科創企業的成長搖籃、發展沃土。即日起,楊浦區科委聯合楊浦區融媒體中心、人民網上海頻道,推…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