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政企資源對接會,成為最熱烈互加微信現場?上海政府服務“卷”起來……

    來源:上觀新聞2023.6.28

    企業要享受政府紓困或助力政策,常面臨“自證”困惑。如疫情中想申請房租、社保減免,或參加政府采購、向銀行貸款,卻不知哪個部門能為企業出具中小微企業身份說明。又如,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想另擇良木而棲,卻可能因遭遇區域間“軟釘子”而進退兩難。

    這說明,企業的主觀能動性縱是再積極,仍有自力所不能及的時候。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有效市場背后,政府怎樣才算有為?

    記者近期采訪多家創新企業及相關監管服務部門,一個“有為政府”的輪廓,在最一線的訴求與期盼中,逐漸清晰起來。

    【一】

    5月,上海市委黨校,首批50家重點服務獨角獸(潛力)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研修班開班。5天的閉門進修,課程豐富緊湊,某晚,一場服務資源對接會,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專業金融服務機構等近20家單位及京東、華為、阿里、百度等大廠逐一上臺,向獨角獸介紹其專業能力與特色服務。

    “企業無論是計劃上市還是想開拓海外市場,都必須在知識產權上做提前布局,這對于企業自身防護與發展非常必要。”“我們給智己汽車做了A輪融資,而多數同行只做C輪和D輪。在座企業若有融資需求,我們一起想辦法,我把手機留給大家……”臺上,上海市科技創新中心、交通銀行上海分行負責人一語點醒、一言暖心。

    臺下獨角獸們百感交集。這些平時覓不到的靠譜資源,怎么就集成式地涌到眼前了?會后的分類接洽環節,是記者迄今目睹到的最瘋狂的互留聯系方式現場。

    研修班組織方——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在旁看得欣慰。中心主任衛丙戊告訴記者,作為中小企業娘家人,他最開心的莫過于能與企業建立有效溝通,“你給的,正是對方所要的。”

    企業究竟要什么?略加留心就會發現,企業對于政府產業政策“夠得著”“真落地”的訴求頗為高頻。滬上一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向記者反映,政策千條萬條,落地第一條,但許多時候,產業政策重公布、輕解讀,企業吃不透,茫然繼而畏難。

    企業痛點,便是服務的重點。由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運營的市政府服務企業官方平臺——上海市企業服務云,專設“惠企政策一窗通”,從政策歸集起步,隨后進一步對政策進行分類解讀。今年以來,“一窗通”又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為企業最關注的資金類、申報類、資格類政策貼上標簽,凡是經法人庫驗證的中小企業,只需簡單輸入或點選關鍵詞,系統便能自動告知企業最適配哪些政策,還一并告知你勝算幾何、短板在哪。

    企業非常受用。千尋位置副總裁周彥瓊說,“有了這套工具,企業就能有的放矢,要么奮力一搏,要么暫時放棄,不再做無用功。”

    事實上,越是發展,企業訴求就越多。上海市企業服務云于2018年1月上線,此口一開,企業仿佛找到傾訴入口。其中,跨區遷移中的障礙成為一類較為特殊的訴求。面對這一積重多年的棘手難題,繞行并非解決之道。服務云嘗試接手,情理并用,當年即促成20余家企業“搬家”。有此經驗鋪路,2019年,上海市政府在服務云專設“企業跨區遷移服務專窗”。2020年,上海市企業跨區遷移流程再造明確寫入營商環境優化方案2.0版。

    服務沒有暫停鍵。今年4月,服務云與滬上數十家獨角獸企業分批座談,又收集到大量訴求。一家物聯網科技公司提及,企業所在區的廉租公寓指標能否少一些框定、多一些靈活;另一家位置服務企業,其研發的一款北斗定位芯片,具戰略意義,但芯片流片需仰仗國內半導體巨頭,創業公司的體量難免讓巨頭“看不上”,遂懇請政府幫忙撮合……

    這些直接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進度的請求,無不合情合理,服務云不敢怠慢,又開始逐一攻破……

    服務企業多年,衛丙戊經驗豐富且成果豐碩,但他的心得卻多少讓記者意外。他說:“其實,企業最需要的是陪伴,哪怕實在解決不了,來娘家哭一場,我們給個肩膀也好。關鍵在于,企業愿意向你傾訴,是我們發現需求、做好服務的最大前提。服務企業,用的是心(誠),結的是信(任)。”

    【二】

    “有為政府”,光憑為企解憂的一腔熱忱還不夠。解題思路同樣重要。

    上海海關關長高融昆始終記得那個經典案例。

    2017年,強生(中國)與歐洲公司正爭奪一條漱口水連續混合灌裝智能生產線,若成功,強生(中國)便能以上海為原點,出口輻射港澳和東北亞市場。但當時,漱口水的出口稅號并未單列,歸類模糊,出口退稅也低。這一懸而未決的問題,成為影響強生總部決策天平的關鍵。

    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計,上海海關拿出了三種跑法——往下跑,向同類企業求證,收集更多一線心聲;往外跑,聯合財政局、商務委、區政府等部門,放大訴求;往上跑,堅持不懈向海關總署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強調稅號單列、稅率調整對于企業的重要性。

    上海“店小二”的態度令強生全球總部感動,隨即果斷拍板,將最新產線放在上海。數月后,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批準的2018年進出口稅則稅目調整表中,“漱口劑”儼然單列。常規理解中的“不可能”成為現實。

    這個故事給高融昆最大的啟發在于:新時代,“店小二”所遇問題多是新問題,已很難有現成作業可抄,唯用改革集成創新思維,方能構筑“有為政府”的新優勢。

    漱口水之后,上海“店小二”又遇考題,放在全球都聞所未聞。

    基因與細胞治療是當下全球腫瘤治療前沿賽道,其中上海科濟藥業,是CAR-T實體瘤治療全球第一梯隊中極為難得的中國選手。科濟藥業兩款新藥均已選擇“中美雙報”,目標不僅服務于中國,更服務于需求巨大的美國市場。未來,新藥一旦獲批上市,科濟擬利用CAR-T細胞在上海制備的技術與成本優勢,實現將美國患者血采集進口、在上海加工、再出口回輸美國的路徑。而且,細胞治療患者生存期有限,這罐血的“一進一出”不僅要走通,還要走得快。

    患者血屬于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監管要求嚴苛。但正如一家“店小二”感慨:企業創新都已到這份上了,監管能拖產業發展后腿嗎?絕不能!

    這條“無人之路”面前,上海海關、市經信委、市衛健委、市藥監局等集結起來,聯合厘清責任鏈條,在全國首創特殊物品進出境“白名單”制度,由多部門聯合對全流程風險控制及合理使用需求進行綜合評估,出具相應的生物安全控制能力意見。在特殊物品進境過程中,各部門實現逐環交棒、協同履職。

    今年,試驗血已走通進口之路。對于出口方案,聯合監管機制已在密集調研和方案研判中。

    上海聚集了全國約40%的基因與細胞治療企業,“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有望大力服務全球。

    這也讓人憶起當年上海多部門合力讓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選咖啡烘焙工坊在滬如期綻放的故事。這個集合了烘焙加工、體驗、品鑒服務、零售和餐飲等各類業態的全新商業新物種,曾愁煞政府各審批和監管部門,可謂“紅燈也沒有,綠燈也沒有”。

    “有為政府”總是那樣相似——他們無不直面堵點、加強協調、集成攻關。他們相信,沉到一線,總有辦法。

    【三】

    郭后揚博士的核聚變項目,處于極早期,至少要到2027年才有望獲得重要突破。對于這樣的項目,想在短期內出政績的政府恐會“感冒”。

    核聚變又稱“人造小太陽”,或能解決人類終極能源問題。2021年,郭后揚在上海聯合創立國內首家聚變能源創業公司“能量奇點”,計劃在2027年底建成下一代高參數試驗裝置“洪荒200”,為研發有商業發電潛力的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及其運行控制系統“打好地基”。

    量子計算一旦跑通,當下最火的芯片可能歇菜。“人造小太陽”同樣是顛覆性技術,過程卻極為磨人,可謂“失敗常按門鈴,成功偶爾敲門”,更需苦熬時間。這非常考驗政府的耐心。

    但上海愿意等。郭后揚告訴記者,“能量奇點”得到了一系列寬容和殊榮,包括作為臨港新片區三周年項目集中簽約、成為上海市未來產業先進核能專家委員會5家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唯一一家初創公司等。

    上海已布局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五大未來產業,并確定腦機接口、合成生物、新型儲能等16個細分領域。在今年3月舉行的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上,市經信委拿出明確態度——未來產業的規律極難捕捉,16個細分領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但上海“唯二”的確定性就是人才和土壤。如果經5至8年努力,在16個領域中能跑出數個“核爆點”,上海的呵護培育就有意義。

    目前,張江、臨港、大零號灣已成為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上海還啟動了面向全球的“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搶挖硬核項目和頂尖人才。在市經信委技術進步處處長李宇宏看來,這就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默契配合。

    有為政府,有遠見,也有高瞻。

    近年來,經歷國內“內卷”的不少科技企業,開始嘗試“走出去”,在海外的競爭力尤為顯著。如上海西井科技,聚焦以集裝箱物流為載體的多式聯運無人化與智能化,現已落地包括英國第一大港費利克斯托港等在內的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60個節點。

    打開科技強國林立的歐美市場,意味著西井科技已一路闖過ISO體系認證、歐盟CE認證、IEC62443網絡安全認證等由發達國家設置的高門檻,每一關都不容易。

    西井科技的自動駕駛產品在海外港口。

    回首來時路,西井科技CEO譚黎敏坦言,“今天絕大部分中國科創企業在應對國際標準方面準備不足,可能會直接耽誤進入新市場的時機。”

    譚黎敏認為,如果政府能提前予以引導、鼓勵,形成懂標準、用標準、做標準的氛圍,中國企業在海外的開疆拓土就能快起來。他建議,可由政府相關委辦局牽頭,將各行業的體系建設經驗進行沉淀匯編,構建一套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與標準化的相關教材或指南,幫助初創科創企業盡快盡早掌握提升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對于勇摘標準、實施必要專利的上海科技企業,政府可予以獎勵支持;政府還可探索率先設立科創指數,這一綜合指數可包括參與體系化認證企業數量、體系所支撐的標準與專利數、專利所轉化的市場價值等多維度。

    在譚黎敏看來,“這一整套完整的研發、工程化等科技創新的體系化支撐,堪稱科研新基建,能讓科創企業決勝于刀鞘之內。”

    心靠近一點、誠一點;辦法多一點、新一點;眼光高一點、遠一點。

    相比蓬勃內生的有效市場,如何做一個分寸有度、能干卓識的有為政府,其實并不容易。然而行則將至。

    更多資訊

    亲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