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空中花園里藏著百年航運史?來看上海唯一一條連通黃浦江畔的人行天橋

    來源:上觀新聞2023.6.29

    6月28日,黃浦江沿岸唯一一條連通江畔步道的人行天橋“花橋·空中花園”正式亮相。
    它一頭連著新近崛起的南外灘金融集聚區,一頭連著濱水岸線,是不可多得的浦江景觀陽臺。殊不知,除了絕佳江景,這里還藏著一段百年航運史。

    “花橋·空中花園”布局呈喇叭狀,面朝江面延展開去。曲線狀的園路兩旁不僅鋪設了層層疊疊的樹木花草,而且還設置了7處獨特的文化標識牌。

    記者用手機掃一掃標識牌上的二維碼,在華東師范大學語言學專家朗讀的滬語中,一段段董家渡地區的歷史記憶就此展開。
    “董家路輪渡”標識牌,講述的是記者腳下這處碼頭舊址的變遷。歷史上,董家渡是連接南市及整個上海與外地貨運的主要通道,是展示浦江歷史演變的窗口。早在宋朝,董家渡已經發展為沿江集市,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隨著沙船業的興盛,董家渡碼頭成為當時上海最重要的木行碼頭。1990年以后,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跨江大橋修建,對江輪渡客運量大幅降低。現在,黃浦區外馬路737號董家渡輪渡站仍在運行。

    “外馬路”標識牌,講述了“花橋·空中花園”橫跨的兩條市政道路之一——外馬路的歷史。這里最早是一片淺灘。船夫常年在灘邊拉纖,留下了一條狹窄的泥路,人們稱之為 “纖道”。1896年,“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局”成立,沿黃浦江邊灘地修筑了一條自十六鋪至南碼頭的馬路,當時叫“浦灘路”。它是中國人在上海自建的第一條現代馬路,為石砂路面,下設瓦筒,便于排水。
    馬路修好后,既方便了交通,又繁榮了經濟,路面地塊也隨之往江邊延伸擴展。1906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又在江邊修筑了一條新的“浦灘路”,因最靠江邊,所以叫“外馬路”。原來的“浦灘路”改稱“里馬路”,后改名為“中山南路”。“外馬路”連接沿江的眾多碼頭,為上海經濟做出過重大貢獻,現在是市民休閑賞景的去處。

    “碼頭”標識牌說的是上海碼頭史。南宋末年,黃浦江碼頭集中在大小東門、大小南門外沿江一帶。1841年之前,已建有王家碼頭、董家渡碼頭等。1915年,南市區碼頭開始改建,各碼頭布局基本定形。從十六鋪碼頭到南碼頭,現在有28座碼頭。“因港興市”的商業經濟模式,使小東門至董家渡一帶萬商云集,碼頭、貨棧、街道、店鋪、人流等構成了一片繁華世界。

    上海曾經有許多同鄉會館和同業會所,這段歷史被“會館與公所”標識牌記錄了下來。習慣上,人們稱同鄉組織為“會館”,同業團體叫“公所”。從清代至民國時期,董家渡一帶的會館有會館街的商船會館、湖州會館,咸瓜街的泉漳會館,外馬路的潮惠會館、皖商會館,生義碼頭街的木商會館,篾竹路荷花池弄的浙寧會館。董家渡一帶還有許多公所,比如水果業公所、漁業公所、棉花業公所、紗布業公所、梁燒業公所、米行公所、顏料雜貨業公所、魚皮炒貨公所等等。

    有了航運、市集、碼頭,自然也衍生出服務業。“錢莊”標識牌,說的是董家渡盛極一時的金融業。“商人集則商市興,財富集則金融裕”。錢莊是舊時由私人經營的以存款、放款、匯兌為主要業務的金融業商店。明末清初時,上海錢莊業開始興起。上海錢莊與沙船業、豆米業關系密切,到了清乾隆時期,錢莊業進入鼎盛階段,開設在南市的錢莊有100多家。如,履和錢莊、立余錢莊、鳳祥銀樓等等。在近代上海內外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中,上海錢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這里興起的南外灘金融集聚帶,正在吸納越來越多包括保險、證券、銀行在內的現代金融全產業鏈企業。

    “銀行”標識牌集中展示董家渡地區的金融史。中國第一家商業儲蓄銀行,即華商上海信成銀行,在南市大東門萬聚碼頭興辦,此后開設在南市的銀行多達30余家,南市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

    “百業”也是董家渡地區的一大特色。掃碼標識牌,人們可以聽到關于董家渡的百業史。清嘉慶年間,十六鋪、董家渡一帶帆檣如林,人潮涌動,是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由于棉花、布匹、絲綢、茶葉、陶瓷、豆類、油料、肉類、小麥、藥材、木材、水果,糖、胡椒、海參、燕窩、煙、咸魚、玻璃、肥皂等貨物,相對集中在固定的街巷營銷,逐步形成了按行業命名的市街,如篾竹街、花衣街、里咸瓜街、外咸瓜街、蘆席弄街、筷竹弄、面筋弄、火腿弄、硝皮弄、洗帚弄、殺豬弄等等。

    各行業中,以豆市街的豆行、米行影響最大。當時的豆市街是上海乃至全國最大的豆、米、麥、雜糧交易市場。另外,木行也集中在董家渡。20世紀初,從董家渡到南碼頭沿江約三華里的外馬路上有33家木行。
    綠地集團上海事業部設計總監陳宏亮介紹,這些標識牌上的歷史信息均由第三方專家考據研究、深入挖掘得來。通過二維碼的方式,讓外灘、花橋與歷史連接,回溯董家渡地區的文化和商業脈絡。
    隨著時代變遷,董家渡地區日新月異,許多老街巷、商鋪走進了歷史。不過,這些城市印記依然在花橋和周邊的口袋公園中被保留下來。

    戚穎璞 攝
    在全新打造的綠地外灘中心口袋公園,人們不僅能休憩賞景,還能隨時感受董家渡厚重的文化氣息。特色地磚如“利川碼頭街”字樣,提示游客這里曾是一條繁華街道。豎立其中的老式指示牌,標注著“益豐洋行”“中西蘇廣成衣”老店方位。這些老店的地理方位,均由修繕團隊經過歷史考據逐一還原。其中,董家渡天主教堂、商船會館一直保留至今,300多年的商船會館已修繕完成對外開放,天主教堂正在加緊修繕中。


    戚穎璞 攝
    陳宏亮表示,花橋整體采用鋼結構形式,總重量約 1500 噸,因下方為中山南路及董家渡連通道,施工中無法適用傳統吊裝形式,施工難度大幅增加。團隊采用液壓頂推方式科學施工,經過45天不分晝夜協調和努力,順利完成了安裝。

    建成后,花橋將串聯整個外灘景觀帶與24小時不夜城,導入更多人流、客流,打造更國際化的金融、商業、生活空間,全方位激活黃浦金融聚集帶。

    更多資訊

    亲吻视频